由保利威视主办的第七期视频极客沙龙“互联网教育的科技创新”上,墨加科技创始人姚树奇发表了《互联网教育的第五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探讨》的演讲,以下内容是演讲内容整理。全程内容回顾请戳链接:http://www.polyv.net/news/2017/07/0143/       

大家下午好,我是墨加科技的负责人,我叫姚树奇,我喜欢朋友们叫我大树。今天给到我的话题是内容付费和在线教育。

微信图片_20170714101426

今年,正好是我毕业6年整。我2011年本科毕业,历史专业,毕业之后做的是金融方面的工作,在海航做咨询师,后来创业。所以我脑子里的知识结构,有金融、技术、文学、历史、哲学,看的东西很杂,脑子里的知识结构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在学校里面十几年教育的知识结构。

其实目前我做的事情与在线教育已经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了,所以今天的分享更多是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性的东西。

观点一:教育并非自古如此

教育其实并非自古如此,至今就是这样。我看在座的朋友年龄可能都差不太多,应该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这么一路过来的,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套教育体系,可能总共加起来在世界历史上两百年还不到,在中国可能一百年历史都不到。

我给大家讲讲世界历史,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并不是这样结构的教育。工业革命之前是作坊式的、柏拉图式的学院,这并不是教育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个知识的传递,是一个经验的传授,是一个能力的养成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持续了不下上万年。

1、工业革命的需要

工业革命之后,原来大部分都是小作坊的手工业主,手工业主工厂出来之后,就需要批量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批量化的工人。而传统的作坊立马就倒闭了,因为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又便宜,量又大,所以大部分作坊就倒闭了,倒闭的结果就是这些人都跑到城市里。

2、普鲁士的战败

最开始的时候,普鲁士的王国被打败了,打败之后普鲁士很憋屈,就把全普鲁士最牛的学者和教育领域的牛人,聚到一起说你们要改变普鲁士的国民素质。所以他们做了一件事情:把当时整个工业革命积累下来将近不到几十年的一些专业技能、学科做了一个总结,建构了大学学科体系,然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还有一个体系。

3、从德国席卷欧美的新型教育体系

在7、8岁的时候,把你丢到学校里面,保证在你20出头的时候至少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家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到今天也是非常棒的。改善不到5年的时间,德国就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技术工人,然后很快投入到了设备上去,所以德国的技师是第一个实现中产的国家。

新的教育体系很快培养一些专业的技术工人,这一套体系很快就让德国强大了起来,后来包括美国、英国很多国家都把这个体系列入。大家目前知道的像斯坦福等名校学校,都是后来才建立起来的。

4、中国新学的开始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东西的呢?如果去看民国历史的话,毛泽东在出韶山之前,读的是私塾。他年轻的时候,妈妈得了病,还曾经去拜过菩萨,一路磕头烧香,到山上捧了一把香回来,说喝了烧的香灰病就可以好了。他的表兄跟他说你这个没啥用,你就在韶山这么一个小地方。然后鼓励毛泽东读东山学堂,东山学堂就是韶山当地的一个新式学堂。其实那个时候中国才开始刚有新学,而这个新学就是体制化的学科教育,它的兴起也就是民国前后的事情。

这一套东西真正被普及、被推广是建国之后。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能看到墙上刷的扫除文盲。大概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核心任务是扫除文盲,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让大量的中国人具备了最基本的一个知识的素质。

5、过去十年传统教育体系越发严重的困境

其实我们刚刚适应了这一套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互联网在过去20年的时间,它从底层改变了这个生产结构。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你从学校毕业出来后找不到工作, 50后、60后、70后毕业之后还在包分配,所学专业还得讲将来对不对口。至少我在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朋友都会问你学的这个专业对不对口,比如我是学历史的,对口就去国家图书馆当一个图书管理员,这是我的专业对口。

但事实上我现在在做互联网,做科技产品,你说对口吗?不对口。我去年回大学给师弟师妹们做分享:这个世界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发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还给了我们大概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改变,但是今天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这几年时间,在线教育越来越火,互联网的新知识平台越来越火,知识付费越来越火。所以说归根结底来讲的话,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是这样几个点: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养成;品德的塑造;能力的培养。

我想问问现场的朋友们,你大学学那么多东西干什么?为了拿文凭吗?5年前的时候是OK的,我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很多老师同学跟我说,你拿清华大学的文凭,或者EMBA的文凭都可以给你涨工资。今天来讲如果说我是一个小本科毕业,但是我的能力非常强,我来面试,旁边坐的是一个清华大学的EMBA。我们俩经过PK之后会聘请谁,我相信尤其是民营公司的负责人,他会聘能力强的那个人。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要去反思传统教育体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我们今天产生互联网教育创业,产生知识付费,知识分享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多的机会出现。因为这是民营企业的优势,根据市场,不断去调整我们的策略,提升我们产品和服务。

所以说我理解的大学还部分扮演着知识的总结、升华、沉淀和迭代的功能。其实今天很多大学包括最开始的大学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大学并不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

刚才大家的调研已经验证,你们并没有被大学培养成一个人才,你们最终把自己教育成了一个专业的人才。

观点二: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驱动了教育本身的变革

基于刚才的分享,可以得出: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其实都是在驱动教育本身的一个变革。我们往前看,最早可能是语言,语言发生之前人脑和人脑之间是不被联通的。大家去看前不久刊登的马斯克特别长的爆款文章,英文是300多字,它就整个历数了人类知识的这么一个过程。

其实人脑跟人脑之间最开始没有连接的,我们人脑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大概是三四十万年前的事。我脑子里的东西可以传输给你,其实大概也就是六七万年的事,是语言的发生,语言的发生不能被记录,所以说知识的传播还是有问题的。后来就出现了文字,后来又出现印刷术,印刷术导致的结果是可以把一部分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在古希腊时代,当时有一个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家知道那个图书馆有多少本图书吗?其实也就不过十万本左右,和今天的国图没法比。那就是人类知识的精华所在,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学校。

今天的话,搜索引擎都不讲了。你随便找一个门户网站上面的内容可能都比它多,但是在当时来讲也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让人们去反思我怎么去提高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让专家把东西总结起来,然后去建学校、建学院,培养专业化人才。

真正的变化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一方面是印刷术发生了本质变化,导致的结果是知识不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面,只要你能够认字,就可以查书,可以看东西,这是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但它还是有门槛,我记得至少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当地很多乡图书馆是没有书的,他去学校上学也要花钱的。

但过去这五、六年中国发生了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哪怕最偏远的村子里面,可能都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它就可以联网,有4G或者WIFI。所以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信息传播的成本在进一步的被大规模降低,导致的结果是信息开始被每一个人变得触手可及,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对信息进行筛选。

只要别人上网,我们在网上搭建平台,帮助大家生产知识,帮助大家去梳理管理知识,其实知识就可以对所有人触手可及。这是我跟我的合伙团队,经过两、三年的摸索。

人工智能就更有意思了,而且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必然的。为什么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大脑用了将近几十万年的时间,从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然后到传播、迭代,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但是电脑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就具备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电脑和电脑之间可以传播信息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互联网一产生,电脑和电脑就可以跟电脑连接了。而过去这30年的时间,互联网在做数据和算法的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电脑要具备自我处理信息的能力。照过去这30年的发展趋势,电脑肯定会具备自我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那它就具备了人类提炼知识的一个能力。

比如说我掌握了很多东西,我跟你交流,得给你讲几天几夜才能把这个东西传达给你。但是如果说机器具备了信息处理和提炼能力,知识的传播一秒钟就可以了,甚至比一秒钟还快。2016年评出一个十大发明之一叫做知识的分享型机器人,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机器人在我家里学会了如何扫地,如何割草,全世界比如说有一万台机器人的话,马上迭代把自己学会的东西可以进行传播,那么一万台机器人可以在一瞬间掌握彼此的技能,人类是绝对做不到的。

你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人脑没有芯片的话,我们一定会被机器人打败。因为你从生下来那一天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能进行数据传播,而他们现在不如我们的就是提炼信息的能力。

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图,这是我去年做的,今年第一次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1 

图一:手工业时代的知识培养体系

大家可以看到知识的源头都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开始,在手工业时代就是农耕、作坊和手工业,知识的生产者是工匠、长者和智者。传播方式就是这些工匠、长者和智者把农耕、作坊、手工做成功的这些经验,归纳总结之后沉淀下来,沉淀下来的形式是经验,载体是手抄本,综述。你听长者讲一段话,他就告诉你了。

再进一步传播方式就是讲授的方式,关系式阅读。而主题是什么?就是学院和作坊,这是手工业时代。他的特点是知识是高度集中,传播的方式是口口相传,而且知识是没有体系混合交叉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大家知道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今天谁还能办得到?办不到,因为量太大了。而且迭代非常快,因为那个时候还不怎么迭代,因为足够用了,也没有太大的革新。

再就是生产者和应用者是高度重合的,意思就是生产知识的人一方面也是供给知识的人。

图片2 

图二:大工业时代的知识运作体系

大家再看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变化,知识产生的源头还是社会经济活动,只不过发生了变化,是大工业生产,标准化分工和协作。而这个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知识被一部分专业的人进行提炼,这部分人就是学者和专家。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沉淀下来是什么呢?是学科体系和文章专著,这个大家肯定也很理解,上过大学,去过图书馆的都知道,这是个非常庞大的一个体系。

载体是什么呢?书刊、报社和杂志。它的最大的一个载体就是文字,通过出版、教育的体系进行传播。而传播的方式是通过讲授和阅读的方式,载体其实就是学校和书店。比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2007年到2011年,互联网还没有这么普及,或者说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多的知识。我当时想学一个东西很简单,要么去书店自己看,我要么去报一个班听课,就这两种方式。

我上高中的时候只有QQ,没有知识。我当时如果想学一些学科外的东西,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去学校旁边的书店。而它的迭代方式是在应用实践层面进行循环,这个其实非常好理解,以前不是谁都可以出书的,但是今天很多人都可以去写书,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传播者,可以成为知识的一个生产者,这是一个工业时代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去学校,要上大学,要去买专家写的书。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很简单,很土的在我们看来。第二是生产者与应用者分离了,出现了一批专家学者。

图片3 

图三:信息化时代的知识运作体系

源头没有变化,还是社会经济活动。但是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了,人们的分工协作开始变得去组织和去中心化了,而且生产者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了,大家现在开一个公众号,只要写的好都可以有人看,不管你是90后,还是00后,还是10后,只要写的出来都会有人看的。而发生变化我刚才讲了,不以资历和学历论,而以简历和见识论。我刚才讲了,包括我在招聘人的时候,是不看你的学历背景的,只要你的见识和能力OK就可以,学历变得不再重要了。

然后还是归纳和总结生活的方式,形式变得非常碎片化,变得去中心化。而且媒体形式也很多,不再是刚才说的文本文字了,载体包括音频、视频、博客、论坛、纸媒、知乎、简书、百度阅读,包括在线教育的Coursera这些,维基百科,很多微博、微信有大量的上面都有知识的沉淀,非常的丰富。

观点三:知识服务的未来趋势:让知识触手可及、即用即取

这就是过去这十年时间发生的变化。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了,出版教育体系变成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成为知识领域传播的一个载体。主体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方式变成了以浏览、分享和检索为主。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在线课程,电子书,学术类搜索引擎,这个流程我就不讲了。

我想说一下特点,知识的生产变得去中心化,变成碎片化了,而且迭代非常迅速。可能昨天晚上苹果发了一个语言,就会有论坛博客的博主写出这个语言的用法,第二天就可以上这个论坛进行学习,但是传统是完全做不到的。而且生产者和应用者开始高度重合,大家发现又回到了手工业时代的特点。在座的各位你本身就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应用者。

我把传统的教育、培训、咨询、出版各人才服务这5个领域,称之为叫知识服务产业。因为你单讲教育、咨询、培训都会对互联网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是跟知识相关的,至少互联网在发生这些改变。

而整个知识服务的特点是什么?我列了4个关键词。

第一个叫做普惠化。其实刚才我举的例子,从最开始印刷术的普及,知识的整个服务就变得越来越普惠化,所以人都可以出书。第二个是数字化,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三个是智能化。第四个是个性化。

让知识触手可及,你不需要记忆很多东西。至少在我看来,今天的得到和知乎live本身也是局限性的,它在生产大量的知识,但是你为了我有一天可能要开车自驾游,而提前在知乎上看了一个相关的live?你不会这样的,知识是一个高频的需求,但是知识不是一个刚需,你不会提前储备。但是当你开车走的时候,就会想起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做提前储备。所以是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最后是要让每一个知识触手可及。

观点四:教育已死,学习永生

我在2014年底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已死,学习永生》,我刚才讲的所有观点,任何一个大家去搜,都可以搜到。观点性的东西分享这些,还是想跟大家讲讲我对所谓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的一个思考。

“创业是长跑,你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发自心底的兴趣和持久的激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风跑,这三年多来很多在线教育公司起起落落,归根到底,是对自己创业本身以及互联网之于教育变革之于知识服务变革并没有也没打算持久地深入地究其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持久的,因为变化是一定的,所以这些思考实践坚持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所谓长跑,是要对你所从事的行业有超乎别人想象的信心,吃得了辛苦才能不断的去研究,不断去迭代,不断的关注前沿的技术。

为什么关注技术?技术的洞见非常重要。很多人懂技术,没有洞见,很多人有洞见没技术,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了洞见,才能知道技术未来的应用在哪儿。所以为什么要关注人工智能?你不需要研究算法,我也不懂,但是我在研究。研究的原因是我要知道人工智能未来让这个产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如果不关注技术的话,你正在研究怎么让马跑的更快的时候,会发现汽车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这是颠覆性的创新。

为什么说是持久?去年3月,国泰创投开一个CEO年会,其中有一个主题为《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分享。第一个观点就是不确定性是必然的,第二个观点叫做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第三个叫做与不确定性共存,拥抱不确定性。我记得分享的老师前几天写了一文章,大概的意思说他在六个集团不断的做组织变革,后来有一个员工就问他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告一段落。他的回答是没有告一段落的时候,这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所以在这个时代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变化是一定的。如果你创业是在追风口的话,在我看来,肯定会迷失掉。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在创业的话,持续去关注你感兴趣的领域,才能比别人走的更远,走的更久。哪怕短期内看不到希望,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该经历的,该积累的。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