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应成为价值出口
网络直播虽是风口,也需规范。继去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之后,一些地方立法也开始跟上。不久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草案)拟规定,禁止无证平台发布节目,从而以法治手段给网络直播“上规矩”。
一台电脑、一个账号就能搭成一个直播间,便捷的生产方式下,网络直播圆了很多草根的明星梦。然而在一片红火之下,网络直播乱象频发也颇遭诟病。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叫停新浪微博、AcFun、凤凰网等网站的视听节目服务,引起关注。最近又有媒体报道,一些直播平台上用户信息被泄露,网络主播随意拨打粉丝提供的手机号,进行调侃或飙脏话,以此吸睛,引起舆论哗然。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直播中涉黄涉暴、内容低俗化等不时成为热点,正说明了规范的必要性。
直播平台需要摆脱野蛮生长,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对直播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互联网直播发布者信用等级管理体系,采取“主播实名制登记”“黑名单制度”等措施,正是对症下药之举。此次江苏省拟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比如考虑到国家立法层面尚未规范公共视听载体,仅有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在实践中监管缺乏有力法律依据的情况,草案拟结合当地实际规定,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视听载体播放广播电视节目实施监督管理,从而在地方立法层面完善了相关制度,不让不法行为有机可乘。
当前,网络直播正在从“颜值直播”向“价值直播”转型,平台淘汰期也为时不远,直播行业应该把握这个风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以秀场直播和游戏直播为核心的网络直播业务保持了蓬勃发展趋势,运营正规化和内容精品化是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去年底,白发教授直播数学课受到追捧,有网友为听直播授课放弃游戏,称相见恨晚。事实上,专业知识需求、信息传播不只是直播界的清流,也是任何时代的刚需。靠拼颜值、秀下限、打法律擦边球的眼球经济,即便一时喧哗,最终也会被时代所淘汰。
传递文化和价值,网络直播大有可为。不久前,一些网络直播团队前往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向网友展示了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其中,在对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还赶上了瓷器开窑,清脆的瓷片开裂声宛如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让“高大上”的文化火起来,活在社会公众身边,网络直播让人感受到了另一种正向力量。
规范方能更红火。让价值内容成为网络直播的风向标,还需要规范和监管发力。江苏等地的地方立法提示我们,当网络直播站在风口转向的节点,如何通过科学立法予以引导,仍然考验着规则制定者。各方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规则体系和监管制度,才能在抓住互联网创新契机的同时,做到规范引导,使网络直播成为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