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连接是短视频平台的未来?
来源:虎嗅 作者:南七道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2017春季报告》中的数据,包括在线视频、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行业,移动视频的用户月度总规模首次突破10亿,同比增长36.5%。短视频的创作和消费毫无疑问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风口。
各个平台也在不断发力,短视频成为扶持重点。
2017年3月,腾讯宣布3.5亿美金入股快手;同月,阿里宣布“土豆”全面转向短视频行业;随后今日头条也向火山小视频注资10亿,用于补贴UGC平台创作者。短视频创作者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短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什么样的平台才有未来?
短视频很火,但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目前国内的原创短视频制作公司至少有3000家,其中包括一条、二更、papi酱、陈翔这样的大团队。这种真正生产原创内容的团队更新频率一般不会太高,大多保持在周更状态,像“一条”和“二更”这样的一天一更已经是不多见的高频率更新。
拍一段吃饭睡觉恶搞的视频,只要有人围观,只要你“火了”“红了”,你就能赚钱,这是很多吃瓜群众对短视频产业的第一印象,但现实情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目前,短视频变现的基本方式仍然原始,基本上是平台分成和商业广告。但在机器算法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不管是流量还是分成,绝大部分要么被垃圾内容分走,要么就被极少数的头部内容分走。
除去原创的视频内容团队,剩下还有上万家糅合各种视频,剪辑筛选后上线的剪刀手账号。包括百家号在内的很多平台,号称分给视频内容团队的数字是200亿,但是实际上这些分成大多数被这类营销号或垃圾号分走了,八卦、娱乐、惊悚、拼凑、剪辑类的账号流量盖过原创号,而且因为相当于没有制作成本,这类账号更新周期快,跟热点蹭流量全无压力,一天能更五条,他们就绝不会只更四条。这也导致了近期百家号大批量封号,据说有超过10万个剪辑和搬运洗稿帐号被封禁。
对大部分专注原创的UGC来说,出品的视频质量与投入的人力、成本、精力是息息相关的。长期的持续性发展必须要依靠足够的收入来支撑。
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创作者来说,没流量没资金。投资者看重是已经略有小成或成型的大IP,平台也在不断给这样的大IP导流量给补贴,这就造成了内容生产领域的马太效应,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新生的原创内容团队既拼不过垃圾号的流量,拿不到好的分成收入,也拼不过大IP,拿不到好的推荐资源。
还有一部分是有流量没资金,据业内人士称,《陈翔六点半》单集视频的广告报价不过20万,实际成交会低到5万,与它单集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流量并不匹配。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创团队都是做内容出身,缺乏必需的商业谈判能力,一方面也受到节目创作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品牌的广告主对于投放会有顾虑,哪怕合作了也不会产生好的市场效果。
对内容生产方来说,仅仅依靠个人和小团队的能力,持续性变现就变得相对困难了。于是平台的接入就变得很重要,短视频团队倚靠更好的平台和渠道,才可能实现更好的盈利和持续性的发展。
效率是衡量平台的关键指标
随着短视频创作门槛不断降低,UGC的创作热情和效率也不断提高,短视频内容市场在迅速膨胀。但普通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平台内容分发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下半场,短视频平台的竞争,就是流量分发效率的竞争。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短视频平台超过60个,还在不断增加。这大大的增加了内容团队的分发成本。
如何将同一内容分发到不同渠道,从而抵达更多受众,考验的是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在这一方面,巨头的优势明显,能迅速通过资本和资源互相协调,完成“从无到有”的转化。腾讯企鹅号整合了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微信等资源和入口。
而今日头条也整合了包括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内涵段子等短视频矩阵,阿里文娱的大鱼号整合了包括UC、土豆和优酷在内的多个平台资源,内容创作者通过阿里文娱平台就能实现一点接入,多点分发。
除了内容分发,平台融合的优势还在于资源和收益的整合。对创作者来说,这不仅简化了他们的上传流程,也提高了单支视频的收益,因为他们只需上传一次视频,就可以获取多个渠道产生的创作收益。平台整合会也将成为短视频行业发展的趋势。
对平台来说,这将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往前推进了一步,有助于整合内容生产者、用户、广告主等,从而打造完整有影响力的内容IP的生态链。
分散的用户一直是短视频UGC的大“痛点”
平台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了影响平台发展的核心要素。艾媒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短视频APP还没出现特别头部品牌。
分散的用户一直是短视频UGC的一大“痛点”。各个平台都在尝试着连接和打通。
按照阿里文娱大鱼号短视频运营负责人皮力的标准,渠道和平台有很大区别,渠道只是一个传播路径,在国内应该有上百个渠道。而平台是综合了资源、体量、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短视频的发展和热浪的到来,对于创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小平台生存也将越来越困难。
看Facebook视频是怎么做的。
Statista的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通过Facebook视频获取新闻的用户比2015年增长了360%,每天有超过5000万用户在Facebook观看视频,视频对Facebook用户停留时长的贡献翻了3番。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Facebook作为视频广告投放的第一选择,这对视频霸主Youtube是个不小的打击。依托着母公司google,Youtube视频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排位远远优于Facebook视频,强大的搜索功能一直是Youtube的优势。
但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基于社交的Facebook视频开始赶超Youtube,不管是用户互动量还是用户停留时间都在大幅增长。Facebook强大的社交生态,在这场巨头之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国外,Youtube和Facebook虽然仍在用传统的广告分成的方式拉拢视频团队,比如它们都已经制定政策将广告收入的55%直接分红给视频团队。但更重要的是,平台会充分利用奖励机制以鼓励视频团队进行更为优质的内容创作。
Youtube宣布拟拿出 100 万美元,支持服务于社会公益,且能制作出较高视频品质的视频生产者。而广告商对于其在Youtube上的投资也并不吝啬,仅去年经费就增加了50%。这为内容团队提供了极佳的财力物力支持,也成为了吸引优质创造者的关键。
“内容和科技原本是两个平行空间,没有太多的接触和碰撞,但现在Digital(数字技术)和Data(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两者正加速融合。”要想构建优质的平台生态,优质内容和优质渠道,两者缺一不可。